国家体育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正式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这一政策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、完善体制机制,实现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深度融合,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。
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体育在促进健康、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,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,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有待优化、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不足等,此次发布的《意见》正是针对这些问题,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,力求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实现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《意见》明确,到2025年,我国将建成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.6平方米以上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超过38%,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,在重大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,并为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。
在全民健身领域,《意见》提出多项举措,重点解决“健身难”问题,一是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运营,推动学校、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,二是推广科学健身指导服务,依托社区和基层体育组织,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方案,三是支持发展群众性体育赛事,如马拉松、广场舞、自行车等,激发大众参与热情。
政策还特别关注青少年和老年群体的体育需求,要求中小学每天安排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,并将体育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;针对老年人,则鼓励开发适合的健身项目,如太极拳九游体育入口、门球等,促进健康老龄化。
在竞技体育方面,《意见》强调要完善“选材—培养—输送—保障”的全链条体系,加强体教融合,支持学校开展特色体育项目,挖掘有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;推动职业体育俱乐部与地方体育部门合作,建立更科学的训练和竞赛体系。
政策还提出加大对冰雪运动、水上运动等新兴项目的扶持力度,以备战2026年冬奥会等国际大赛,鼓励退役运动员转型为教练员或体育管理人员,发挥其专业优势,助力体育事业发展。
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,《意见》提出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降低体育企业准入门槛,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体育赛事和培训活动,还将加快发展体育旅游、体育传媒、智能体育装备等新业态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值得注意的是,政策特别提到要推动体育与科技融合,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训练水平和观赛体验,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运动员状态,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赛服务。
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,《意见》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组织领导,将体育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,并加大财政投入,建立监督评估机制,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分析。
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此次政策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,未来将通过多方协作,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,让体育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。
业内专家认为,这一政策将有效解决当前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,特别是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协同上,有望形成良性互动,随着政策的逐步实施,我国体育事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。